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那强烈鲜明的宗教色彩,也是它的魅力之一。西藏全民信教,以佛教为主。因此,西藏的寺庙很多,而且都很恢弘。我们今天主要的游览内容就是——逛庙。
拉萨最有名的当属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今天上午我们先参观大昭寺。
从唐卡酒店到大昭寺只有五六分钟路程,出门右拐就是大昭寺广场。位于老城区中心八廓街的大昭寺,就是最年长的一座寺庙。
说年长得退回到1350年前。传说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藏王松赞干布曾在湖边向嫁给他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许诺,他扔出一枚戒指,将在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一座佛殿。谁知道戒指恰好落进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据说佛祖还明示,这座佛殿需要用白山羊驮土来建造。于是,一场以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整个工程由松赞干布最能干的妻子大唐文成公主任总指挥。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因藏语中称“山羊”为“惹”,称“土”为“萨”,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会”有关。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它还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模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供奉了众多佛像,其中一座最珍贵的是文成公主从唐朝带来的释迦摩尼12岁的等身金像。据传唐皇并不知这尊宝贝被文成公主带入西藏,为此唐朝还发动了一场夺回12岁等身像的战争。最终,军队首领不忍心毁坏宝物而谎称金像没有找到而撤军。后来围绕着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藏族先民逐寺而居,渐次向外扩张,先后形成“廊廓、八廓、林廓”三条转经路,也就形成了拉萨的老城区。因此,人们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拉萨就是一座因佛而兴的城市,而拉萨的藏语就叫做“佛地”或“圣地”。
藏族是对宗教最虔诚的民族,同时也是最浪漫的民族。他们的经文要天天念,但经文太长,念起来很费时间,于是他们把经文写在风幡上,写在经筒上,风吹幡动,手拨经筒,就如同自己念诵了经文。藏民崇尚圆,他们认为圆是最高的境界,所以经筒是圆形,做事要圆通,人生要圆满,朝圣也要走圆圈。他们往往围绕着一个神圣的地方走圆圈,比如一个寺庙,一片圣湖,一座神山,一尊灵塔……
从黎明开始,大昭寺前就陆陆续续来了许多转经的人们。他们一边手摇转经筒,一边念着经文,开始沿八廓街顺时针行走。平常的日子老年人居多,到了周末,不上班年轻人也会入加其中。沿八廓街转一周需要半个多小时,人们根据自己的体力和时间决定自己转的圈数。有的人一次甚至要走上十来圈。就像我们的晨练一样,黎明即起,不约而至,无冬历夏,从不间断。鲍迪埃说,“无产阶级可以凭《国际歌》互相辨认”,而教民们靠手中的转经筒互相认同——从素不相识到成为同行者。
天渐渐亮了,转大昭寺的人越来越多,八廓街变成了单向流动的时钟,涌动的人流就是指针。我们也加入了转经的行列,一个圆一个圆地走下去,体会轮回对于生命的意义。
转经的队伍中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的信徒和苦行僧,他们千里迢迢磕着长头来到拉萨,直奔大昭寺。十几年前我在四川采访过阿坝的藏民,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带上一生的积蓄到拉萨去朝圣。从四川到拉萨的路上,常可见到拖儿带女跋涉的藏民,摇着转经筒,磕着等身长头,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有的人体弱生病,就死在漫漫的征途中,而活着的人除了安葬同伴,还要把他们的头发带到拉萨的佛前。现在他们终于来到了大昭寺。
大昭寺前的香炉烟雾袅袅,有人不断往里填放着松枝。炉前的大缸里装满了酥油,灯火摇曳。广场上磕长头的人们井然有序,大大小小的身姿起来扑倒,起来扑倒,场面壮观。磕完头的人们排成了长队,他们手中都提着酥油,有铜壶,有暖**,依次进入大昭寺。他们将在每尊佛前叩拜,并献上他们带来的酥油、钱财、还有心意,祈求佛赐予他们今生的安康与来世的福祉。
夹在这样的行列中,我突然感觉自己是个另类,在一群虔诚得热气蒸腾的人群中,隐约衬托出自己的冷漠,我们的人生也许因缺乏信仰而苍白,因缺乏悟性而愚钝,由此也产生些许的遗憾与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