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坐在大帐中,目光怔怔的看着前方出神,神情恍恍惚惚,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此时刘繇等人已经下去休息,大帐中除了刘尚之外,没有一个人,所以也没有人发现刘尚此刻有些痴呆的表情。
忽然,帐外传来一道脚步声,紧接着帐门被掀开,郭嘉一脸笑容的迈步走进来。
当看到刘尚脸上的表情后,郭嘉眼睛一亮,说道:“主公,一个人坐在这想什么呢?”
刘尚想事情想得出神,并没有注意到郭嘉已经进来,直到听见声音才猛然惊醒。
“你来干什么?”刘尚瞪了一眼郭嘉,思绪被打乱让他心情很是不爽。
郭嘉嬉皮笑脸道:“我要是不来,就见不到主公如此愣神的模样了。”
刘尚看着郭嘉毫无顾忌的神情,只觉得在这一刻,两人的身份不再是主臣关系,更像是一对朋友可以无话不谈。
“就知道你不会这么安分。”刘尚无奈的笑道:“刚才你躲在帐外偷听,应该什么都知道了吧。”
只因为帐中只有两个人,刘尚与郭嘉都显得随意,郭嘉也没有顾忌,直接找了个位子坐下,然后一脸揶揄的看向刘尚,眼神中的深意不言而喻。
“瞧你那一脸狡诈的模样,肯定是什么都知道了。”刘尚一声笑骂,但眼神中也有些没落悲伤。
“郭嘉在此祝贺主公,主公能得到刘扬州的认可,以后江东之地,可以名正言顺的归附于主公。”郭嘉笑道。
原来刘繇在替刘尚取完字后,便主动卸去扬州牧之职,任命刘尚为新一任的扬州牧,这也表示说,刘尚从今天开始继承了刘繇的一切。
“这一切,本来都是我大哥的,其实我心里也清楚,如果大哥没死,父亲一定会让大哥来继任他的爵位,毕竟废长立幼,在古人看来就是取乱之道,父亲为了大业着想,也不能在这件事上独断专行。
刘尚自顾自的说着,神色悲凄,然后摇了摇头,苦笑道:“此时此刻,正值江东大乱之际,父亲却立我为扬州牧,江东的安危系于我一身,我真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主公,现在可不是感慨的时候。”郭嘉脸上的笑容收敛了很多,只不过依然给人放荡不羁的形象。
郭嘉微微低下头,沉吟一声,道:“主公的大哥死了,虽然在主公眼里,这是一件悲伤的事,但对我们臣子而言,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毕竟对于我们来说,投靠主公无非就是为了建立功名,光耀门楣。”
说完后,郭嘉那无所顾忌的心态也开始微微紧张,他能说出这句话,可是下了很大的勇气,虽然他和刘尚都是彼此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但归根究底,郭嘉是臣刘尚是主,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况且刘尚在郭嘉的眼里也不是什么圣人,这么忌讳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肯定会使刘尚产生芥蒂,耿耿于怀。
只不过郭嘉天性就是口无遮拦,藏不住话。他拿刘尚当朋友,当知己,就不想对彼此有所隐瞒,遮遮掩掩的事,他郭嘉可做不出来。
“奉孝,你真当我看不出你们的心思?”刘尚这时淡淡一笑,道:“人心所致,在所难免,你们身为我的臣子,除了要尽职尽责以外,也要为自身着想,俗话说的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谁心中没有私心,谁又会傻傻得奉献一切,归根结底,还不都是为了利益。”
郭嘉一怔,似乎受到了感触,良久才点点头:“主公说的是,利欲之心,谁又能扛得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并不单单指商人的势利,更指得是人心。”刘尚幽幽一叹,神情一时间迷惘了。
刘尚的话说大这份上,郭嘉就算是再傻也明白刘尚没有怪罪自己,不禁感叹刘尚心胸开明,只不过最让他震惊的是,刘尚对人性的分析,居然这么老道,而且刘尚年纪不大,眼中往往都会流露出一些惆怅,缅怀,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
“主公教训的是!”郭嘉深深的低下头,这一刻他心悦诚服。
“话题貌似谈远了。”刘尚回过神来,收起伤感的情绪,说道:“奉孝,我知道你进来是想安慰我,只不过这种失去亲人的感觉,实在是犹如刀割,我难受啊,我恨不得现在就去灭了孙军,宰了邓当为大哥祭奠。”
回想起自己重生以来,家人对自己的无微不至,以及大哥刘基对自己的关心,刘尚真的很想再嚎啕大哭一场。
郭嘉没有说什么,对于这种刻骨铭心的痛,郭嘉也感受过,那是在自己父母去世之时,郭嘉哭了整整三天三夜,痛心疾首,肝肠寸断。
就算面对大风大浪面不改色的郭嘉,这一刻也微微失态。两人就这么坐着,相对默然,似是缅怀,又像是无声的安慰,谁都不肯率先打破这气氛。
“主公,嘉先去筹划一下行程,毕竟我们明日要赶往泾县,抵御孙贼。”良久,也许是实在受不了这种气氛,郭嘉匆匆的向刘尚告别。
刘尚并没有理睬郭嘉,只是看着他消失在自己的视线,慢慢的,刘尚眼中有了些莫名的神采,他知道从这一刻开始,郭嘉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归心。
……
泾县。
太史慈这几日一筹莫展,原本他还打算扩充实力与孙军一较高下,但听说孙军已经收复了吴郡之内所有的城邑,收降了当地兵卒,大肆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此时孙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了数万之人,已经是兵强马壮,不是他据守的泾县一地所能睥睨的。
“将军为何愁眉苦脸,虽然孙军实力强横,但是刘三公子已经带着会稽精锐前来,孙贼等人又能嚣张几时?”一脸粗狂,身形高大的祖郎不解的问道。
祖郎原本是活跃在泾县附近的山贼,因为太史慈在城内招兵买马,他听到风声之后,就想会会这名能与孙策打得不分高下的人物,后来祖郎得偿所愿,只不过他在太史慈的双戟下没走过几合,就干脆利落的败了。
太史慈见他有几分本事,并没有杀他,后者也是感恩戴德,念其不杀之恩也归顺了太史慈。
祖郎的一番话,太史慈既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要说这位从始至终都没有见过面三公子,太史慈其实并不太看好。
自从太史慈归顺刘繇以来,虽然受到提携,但一直不得重用,再加上刘繇不会用人,优柔寡断,不足以成事,太史慈早就有了离去之心,只不过心中秉持忠义为先的他,不会因毫无理由的情况下背弃刘繇。
然而孙策入主江东,一路上攻城略地,逼得刘繇走投无路,这让太史慈看到了一点机会,他想在这一战中击败孙策,帮助刘繇走脱困境,以报当日的提携之恩,这样他就算走也能走的心安理得。
但是世事难料,与孙策的一战,使两人心心相惜,可谓是不打不相识,一战之后,太史慈竟然有了归降孙策的念头。
虽然有这个想法,但是太史慈也不会忘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刘繇麾下的官吏,不可能在这种关头背弃刘繇,投降孙军。
但他也有自己的打算,自己只要尽职尽责,做好身为臣子的本分,抵御孙军,哪怕最后战败,他也算是报答了刘繇,这样他再归降孙军,也不会心有愧疚。
至于刘尚的出现,因为对其了解太少的缘故,太史慈下意识的认为,刘繇没什么作为,他的儿子又能有什么出息。再加上孙军过于强势,孙策亦有万夫莫当之勇,两者相比,太史慈始终认为刘尚此次讨伐孙策,实在是没有多大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