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地区审计局没有副局长,中层干部中只有局办公室主任陈怀才是正科级,给楚茂源开借调函的宋主任名叫宋诚,他其实也是副科级,是局办公室的副主任。财政金融科甚至连副科长都没有,只明确了一个负责人;负责人出席局里的办公会议,只是没有行政职务。后来楚茂源兼任李局长的秘书工作,同样没有行政职务,虽然也参加局办公会议,但那只能算列席。那时候能够列席局办公会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为啥?——一枝独秀啊。除此而外,这明里暗里是不是还有点“候补”的意思在里头呀?如此一来,楚茂源冷不丁地就成了李局长面前的红人,少不得让人心生感慨,浮想联翩。这样一个似有若无的光环戴在楚茂源头上,让人看不清,猜不透,其中最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恐怕要数孙副科长了。楚茂源头一次列席局办公会,孙副科长从头到尾就不自在,散会以后跟楚茂源说话的口气立马就变了。不难揣测,他过去在楚茂源面前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的心里优势,就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顷刻之间已经土崩瓦解、化为乌有!其实何止孙副科长,楚茂源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年纪已经不轻的中层干部们看到他参加局办公会时惊诧的目光。说起来也能理解,——楚茂源初到审计局时还是借调的身份,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啊,他就毫无预兆地突然跻身于他们中间,陈怀才还在当他的办公室主任,而他在这个级别上已经停滞了不知多少年;其他人副科的还是副科,负责的还是负责,都还在原地踏步。
其实李沛然局长让楚茂源兼任他的秘书,并指明让他参加局办公会议,楚茂源本人也蛮意外的。他并没有刻意想要对孙副科长隐瞒这件事情,因为在参加局办公会之前,李局长压根就没正式跟他谈过话。楚茂源虽然还没傻到不知好歹的地步,但也不至于到了受宠若惊或者利令智昏的程度。这毕竟不是一个正式的任命,真正意义上的提拔是组织部的事情。当然中层干部的任命必得一把手的举荐,但李局长远远没有做到那一步。
过后想起来,楚茂源觉得李沛然局长这样一个即兴而又让全局反应过度的人事安排,大概跟两件事情有关。
一是对李局长背靠背的民主测评。
那次地委来了一位副秘书长主持会议。会上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副秘书长再三鼓励之后,楚茂源红着脸率先站起来发了言。因为紧张,他的发言并不流畅,发完言后大脑一片空白,手心也出了汗。他发言的内容大致是说李局长是个正直的领导,他在用人上面唯才是举,不光是看文凭。如果只讲文凭,那他今天就没有机会坐在这里了。他对李局长的知人善任表示由衷感谢,同时也愿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为审计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等等。
楚茂源在说这番话时完全没有想要讨好李局长的意思。他并不十分了解这次民主测评对李局长到底有多重要。他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说出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也是良心话。至于别人对李局长怎么看、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情,和自己无关。
据说后来宋诚副主任在向李局长汇报时特别提到了楚茂源发言的情况。
二是源于一篇没有发表的论文。
当时国营企业普遍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国家对国企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尝试,核心内容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经济责任,以期调动承包经营者和国企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兼顾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企业审计工作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省局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理论研讨。
参会回来的李沛然局长找到楚茂源,说:“你是搞实务的,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工作我们实际上已经开展,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没有经验上的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上的东西。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在实践中跟过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新的特点,审计中需要把握住哪些关键环节,等等,能否结合实例写一篇这方面的论文?”
楚茂源此前已经发表过几篇审计业务方面的论文,实际工作中也已成长为可以独挑大梁的业务骨干,所以李局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他并非出于偶然。
楚茂源欣然领命。几天之后,一篇几千字的《国营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初探》摆上李沛然局长的案头。李局长大喜过望,认真修改之后问楚茂源:“准备发哪家刊物?”
楚茂源没想到李局长对这篇文章有恁大的信心,当下随口答道:“请局长定夺。”
这篇论文最终没有寄出,当然也就没有发表,原因竟然是因为署名的事情——李局长坚持要楚茂源署名在前,而楚茂源则坚持署名在后。这样拖了几个月,类似题材的论文相继面世,使得楚茂源主笔的这篇没有寄出的论文在前瞻性和新颖性方面大打折扣,失去了发表的价值,从而沦为箱底之物。
。。。。。。
李沛然局长让楚茂源兼任他的秘书并列席局办公会,是否和上述两件事情有关,是否有对楚茂源忠诚的嘉奖和论文胎死腹中的补偿,对于楚茂源来说也只能是推测。
别人只知道楚茂源得宠,未料到他和李局长之间的冲突却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