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军在沣河畔驻扎了三日,军中粮食已经十分紧张了。但张寻还是同意给了乡导伍彩珠五斗米,作为领路的报酬,并派白有庆将人护送回去。
张寻手里不是没粮。他虽然将邓州的税免了,但别忘了,他还是唐州的“保护人”。唐州今年也获得了大丰收,依照当初的约定,超过五千石粮草从唐州运到了邓州。
但是,张寻对杨复光隐瞒了这个数字。他不想“露富”。一口气拿出三千石,已经很让他肉疼了。如果杨复光知道邓州还有那么多粮,肯定就会指望上他。他可不想当这个冤大头。
杨复光果然没再让邓州出粮,而是以忠武军监军的名义,给许州去了一封信,要求节度使周岌供粮。周岌当然没办法拒绝。杨复光的这只军队,毕竟打得是忠武军旗号。按照唐朝的规定,忠武军打到哪儿,节度使周岌就要把粮食供到哪儿。
只不过,许州离关中数百里,粮食什么时候能运来,可就不一定了。所以目前忠武军缺粮的状况十分紧急。
迟迟没有凤翔的确切消息,杨复光决定不等了。听说西边的周至县可能有粮,他下令忠武军奔赴周至。
周至,是唐军的一个粮草集散地。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战争很多时候打的就是粮草。数万唐军已经在关中与黄巢军对峙了将近一年,没有充足的粮草作为支撑,恐怕早就散伙了。
唐军的粮食供应,主要有东、西两个来源。
东边的来源是河中镇。河中、义武、鄜延、夏绥、昭义诸军吃的都是这里的粮草。当然这么多粮食,不可能都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掏腰包。其实都是关东各镇通过黄河运来的,主要来自于感化、天平、宣武、河阳等镇。淮南的粮草偶尔也能运到,河朔三镇则一点也指望不上。
西面唐军的粮食来源,是蜀地。蜀地三镇西川、东川、山南西道,全都为关中唐军输送粮草,其中又以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为主要的督粮官。蜀粮通过蜀道艰难出川,在经过兴元,最终运抵周至,再分配给京西诸军。
很明显,无论是来源,还是运输途径,东面唐军的供粮情况都要明显好于西面。再加上最近西川闹了兵乱,邛州牙官阡能造反,聚众千人横行邛、雅二州之间,陈敬瑄忙着清剿,就耽搁了对关中的粮食供应。
西线唐军目前普遍面临缺粮的状况,也直接引发了凤翔军兵变。
行了三日,忠武军终于抵达周至,却发现这里的粮仓已经见底了。杨复光大失所望。
此时距离忠武军离开邓州,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天。军中存粮仅够吃上七八天。杨复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才拉起这一万多人的队伍来关中,一个巢贼都还没杀,就要因缺粮散伙了吗?真是悲哀!
张寻看到杨复光的头发都愁白了,又有些心软了,要不要再帮这老奴一把呢?他是留有后手的,毕竟他不能让自己的邓州军跟着一起挨饿。
正在纠结之时,突然杨复光派人来找他。他不知道是什么事,就问来传令的小厮。小厮说:“听说郑相公到周至了,想必是为了这事。”
郑相公,应该就是郑畋了。郑畋在当凤翔节度使之前,曾是大唐宰相。故人们习惯尊称其为“相公”。
杨复光原本要去凤翔找郑畋,没想到却在周至遇上了。
张寻到了杨复光的临时府邸,被引入议事厅等候。鹿晏弘、王建、韩建等忠武八都将已经全都到齐了。张寻只跟张造、契必阿大等人略为寒暄,看到左首头一把椅子空着,就很自然的坐了过去。
坐在他身边的是王建,对面是鹿晏弘。王建满脸堆笑,鹿晏弘面无表情。张寻跟着这两个人都没什么话说,故而沉默的等待着。
不一会,杨复光从后堂走了出来,搀着一位老人。老人看起来有60多岁,佝偻干瘦,步履蹒跚,左手不自然的曲在胸前,不由自主的抖动着。
张寻没想到,被史家赞为“出将有破贼之功,入相有运筹之益,功成身退,始终俊伟”的郑畋,现实中竟是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当初,长安陷落,僖宗出逃。关中数万唐军群龙无首,被动挨打。各路藩帅降的降,逃的逃。唯有郑畋挺身而出,在斜谷迎接僖宗,主动请缨,被任命为京西诸道行营都统。
他回到凤翔,倾尽家财,整顿残军,准备死守。当时黄巢派来了劝降的使者。手下人都说贼军势强,不宜现在开战。言外之意劝郑畋投降。一心报国的郑畋,当时就急火攻心,昏迷不醒。好不容易救醒过来,却已吐字不清,无法言语。用现在的话说,老人当时就被气得脑出血了。
凤翔监军彭敬柔代替郑畋,宴请黄巢的使者。席间,众将吃着吃着居然纷纷落泪。使者非常奇怪,不知道这些人哭什么。有人解释说:“郑相公因风痹不能前来,所以大家都很悲伤。”
宴会后,有人把众将落泪的事讲给郑畋。他听后挣扎着起来,用含混不清的声音说道:“我就知道人心尚未厌弃大唐!”
郑畋由此知道,大部分将士还是心向大唐,不愿降巢。于是他扶病视事,斩了黄巢的使者,传檄关中,号召各路唐军反攻。当时,京城陷落,皇帝不知所踪,很多藩镇都以为大唐已经完了,已做好改朝换代的思想准备。直到他们接到郑畋的檄文,才知道大唐天子还在,唐军还有人统领。这才有了后面各路藩镇军齐聚关中,讨伐黄巢的事情。
之后郑畋又在龙尾陂大败尚让,阻止了黄巢统一关中,为唐军反扑争取到了时间。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郑畋力挽狂澜,大唐恐怕早就完了。
见到郑畋,屋里人全都站了起来,一齐说道:“见过郑相公!”
郑畋朝众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坐下,苦笑道:“不要这么叫,老朽早就不是相公喽!”
杨复光点头道:“是、是,大家应该叫‘郑帅’。”
“唉,主帅也不当喽。给皇上的奏章已经写好了,我要辞职。”
“请郑帅三思!”
“复光啊,你就不要再劝我了。不辞职,还能怎样?你见过被部将赶出藩镇的都统吗?”
“您老人家顾全大局,不想自家人兵戎相见。但那李昌言是个什么东西?您当宰相的时候,他不过一个戍卒罢了,如今才饿了几日,就倒戈相向,驱逐主帅。如此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忠武军愿听郑帅的调遣,打回凤翔,诛杀李昌言!”
众将也都附和杨复光,喊打喊杀。
“莫要胡言乱语!这么多藩军齐聚关中,相互之间怎能不产生些龃龉?如果开了这个头,动不动就互相攻伐,何日才能打败巢贼?这样的话,以后切不可再提!”
张寻头一次见杨复光被人当面训斥。杨复光已经是天下“四贵”之一了,被郑畋训了一顿,也丝毫没有脾气,只是忧心的说:“郑帅!您要是走了,我怕再无人能统领诸军啊!”
张寻知道,杨复光不是杞人忧天。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的忧虑。郑畋辞职后,接替他的是另一个宰相王铎。然而王铎在关中磨蹭了一年多,徒劳无功,最后还是请来了沙陀人李克用,才将黄巢赶出长安。
郑畋叹息道:“国家这么大,怎么可能没人接替老夫?好了,不提这些,说正事。”
杨复光示意大家安静。
郑畋说:“诸位不辞辛劳,入关剿贼,实在是忠勇可嘉。首先,老夫要代表朝廷,谢谢诸位!”说着颤颤巍巍站起来,深深施了一礼。诸将急忙回礼。
“诸位请坐。”郑畋接着说:“此外,我还有几句心里话,想跟大家说说。”郑畋的口齿受到中风的影响,依然有些含混,但他努力放慢语速,力求将每一个字说清楚。
“你们刚来,可能还不太了解。如今的关中,已是一潭死水!奋勇敢战的,不是亡于阵中,就是见害于手下。剩下的,大多是敷衍混事之徒。指望这些人打败黄巢,难呐!
所以,当老夫得知忠武将士们来了,简直是欣喜若狂!为什么?因为终于有人来打破这潭死水了!诸位,胜利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请你们一定要戮力同心,奋勇当先,收复神京,青史留名!告诉我,你们能做到吗?!”
“请郑帅放心!”众人齐声说。
“好!”郑畋停顿了一会,又说:“另外还有件事,我刚跟杨都监说过了,也不妨跟你们说说。如今关中诸军,真心剿贼的,无外乎‘二王’而已,河中王重荣,义武王处存。你们应与这二军好好相处,多多配合,定能早日成功。”
如今二王都在东面战场,看来郑畋的意思是想忠武军去东线。显然他已对西线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郑畋又和大家说了一些话,大多是勉励之语。还特意问了张寻邓州的情况,想必对他早有耳闻。
天色不早了,杨复光要留郑畋住宿,老人却执意当天就走。他要入蜀面见大唐天子。
临别前,杨复光终于提起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如今我军中缺粮,希望郑帅到了西川,能帮我们解决粮草的问题。”
“老夫尽力而为吧。不过,我知道兴平的朱玫军中,颇有存粮。我这有封信,你交给朱玫。想必他能卖老夫个薄面。”看来郑畋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
杨复光接过信,激动之余,生出一个疑问:“连凤翔府中都缺粮,为何他朱玫手里有粮?”
郑畋见问,只是摇头,默而不答。
夕阳下,一位老者,三五随从,风尘仆仆的踏上了蜀道。就好像诗中说的那样:
蕊宫裁诏与宵分,虽在青云忆白云。
待报君恩了归去,山翁何急草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