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寻和朱玫是在两军阵前谈判,身边没有第三人在场,所以事后谁也不清楚他们说了什么。怎么三言两语就让来势汹汹的朱玫退兵了?
张寻只是含混的说,他逼朱玫拿出证据,朱玫拿不出,就自觉理亏退兵了。虽然朱玫怎么看都不像这么要脸的人,但因为当时张寻的确喊了这样一句话。所以大家也就信了。
为什么不实话实说呢?因为他怕杨复光知道兴平就要遭受攻击。
依杨复光的脾气,只要听说了,就一定会去救援。张寻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不是他不想救朱玫,他还不至于这样公报私仇。只是,有些事他还没有准备好。
根据张寻的记忆,这次兴平之战,足足比历史上提前了五个月。显然这是他造成的。如果不是他捣毁了废丘,黄巢暂时还不会打兴平唐军的主意。
历史既然已经被改变,张寻就必须要谨慎行事。现在就与黄巢军开战,他没有必胜的把握。
没想到兴平唐军比他预想中的还要不堪一击。才过去短短五天,就传来了兴平失陷的消息。兴平诸军全都退往了奉天。
杨复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还是想要出兵救援友军,却被众将劝住了。
“杨公!兴平已经失守,现在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整顿好武功的防务才是当务之急!”
杨复光一听,的确是这个理。但他仍然心有不甘,还埋怨手下怎么没有早点侦查到齐军的动向。
张寻自个在心里嘀咕,哼,齐军还没离开长安我就知道了,只是没有告诉你。
接连几天,忠武军上上下下都在加固城防。赶制滚木礌石、修补城墙、拓宽护城河、加固女墙、放置拒马,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兴平失陷的第三天,踏白传回消息,五万齐军从兴平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直逼奉天,另一路两万人,竟然向武功杀来。
看来这次黄巢的胃口不小,想将长安西面的唐军一举扫平。
杨复光自从得到这个消息,眉头就没展开过。他不再每日视察城防,而是私下叫来张寻,询问从黄巢手中缴获的漕船的情况。
看来,杨复光是在考虑退路了。
这也不能怪他。对忠武军来说,客观条件不允许他们长期坚守武功。一是,他们很难等来援军。奉天唐军还自身难保。二是,他们快要断粮了。从朱玫那借来的五百石粮食,眼看就要见底。
“杨公,不瞒您说,漕船此时不在余生镇。都被我派出去了。”
“什么?!都什么时候了!赶快把船给我叫回来!”
“您可是打算南渡,放弃武功?”
“咱家也是未雨绸缪。万一野战不能取胜,就必须撤离武功。守城只有死路一条。”
“如果我们有粮了呢?”
杨复光听了眼前一亮:“当真?漕船可是去运粮了?”
张寻得意的点了点头。原来,他终于下决心把自己的家底儿拿出来了。当初他们前脚离开淅川,后脚辎重都头肖虎就到了。还运来了唐州的秋粮。
这就是张寻留的后手。他事先叮嘱李暮,一旦接到命令,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将粮食运往关中。此刻,肖虎的辎兵和粮食,应该已经在船上了。
不过,杨复光的兴奋劲儿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又叹气道:“困守孤城,外无援兵,粮食早晚有吃没的那一天啊!”
“那如果我们有援军呢?”
“什么?快说给咱家听!援军在哪儿?”杨复光是真服了,这个年轻人总能带给他惊喜。
“援军就在这。”张寻指了指脚下。
杨复光没有懂。
张寻掏出地图,指着说:“杨公请看,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是一张很常见的军用地图。虽然比例不是那么的精确,但该标明的城镇、路线、河流山川等,还是一个不落。但张寻手指的地方,却是一片空地。
杨复光端详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这不就是城南十余里处的渭河边吗?这里有什么?不就是一片滩涂吗?”
张寻笑了笑:“您老再想想?前不久你可还去过。”
“余生镇!”杨复光终于想起来了。“是了!如果将余生镇标在地图上,应该就是这个位置!觅仙的意思是?”
“余生镇出现还不到一个月。我们的地图上没有,贼人的地图上也不会有。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那么如果我们将主力埋伏在余生镇,留一支偏师守城,贼军攻城的时候,或许会戒备北面、西面,但绝对不会想到这个方向上会有敌人……”
“到时只需武功守上几日,等贼人懈怠了,余生镇的大军就可以出其不意,一举将贼人击溃!哈哈哈哈!妙计!真是妙计呀!”杨复光乐得手舞足蹈。
黄巢军距离武功只有一日行程的时候,漕船终于到岸了。除了肖虎的五百辎兵,余生镇的乡长乔浒一声令下,动员了全镇男女老少三千余人一齐参与卸船和运输。只半天时间,五千石粮食就被运到了武功。除了粮食外,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及数十个大木箱子。
见到了粮食,杨复光才算真正把心放下。他召开了一次全体将领参加的战前会议,会上公布了张寻的作战方案。
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方案可行。但还是有一个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谁来守城呢?
显然,守城的风险要远远高于埋伏在余生镇。如果想要充分发挥援军致命一击的作用,余生镇的人数就要尽可能的多一些。张寻建议,城内最好只留四千人。剩下八千人全都去埋伏。
以区区四千人,抵御两万黄巢军的攻击,还至少要坚持两到三天。任务的难度可想而知。一时间整个屋里鸦雀无声。
张寻也在纠结。这个任务交给别人,他还真不放心。一旦守军的意志不够坚定,早早就弃城,那么整个计划就泡汤了。他觉得这个担子最好还是自己来担。
但说句实话,他又不敢把性命交到别人的手里。万一援军不来怎么办?到时他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他跟忠武八都将虽然也共事了快有半年,但还从没有一起打过仗。虽然跟庞从、李师泰配合过,但那都是小仗。坦言讲,他们还没有建立起同袍之间应有的那种信任。
大家都僵在这,场面很难看。终于有人忍不住了。
“都默默唧唧个鸟啊!你们怕死不去,老子去!”说话的是李师泰:“启禀杨公,末将愿意守城!”
李师泰这话别人听了都能忍,最受不了激将法的契必阿大却不能忍。他拍案而起道:“老子才不怕死!我也要守城!”
“果然都是壮士!”杨复光赞叹道。
张寻一看,既然这二位站出来了,那这人就算齐了。
“杨公,我也领两千步军,与二位将军一起守城。邓州军剩下的一千五百马军,就交予杨公指挥,留作城外接应。”
“好!这事就这么定了。觅仙啊,辛苦你了。城内守军就由你全权指挥。”
“请杨公放心。不过还有一事,需要杨公点头。”
“什么事?”
“余生镇的部队,只能带十天粮,剩下的都要留在城中。”
杨复光笑了笑,心说张寻你个滑头,你这是怕我们带着粮食跑了啊。不过他当然不会反对。
一切都布置妥当,八千忠武军在杨复光的带领下,往余生镇进发。沿途每走一段,他们就要停下来掩盖道路,制造此路不通的假象。
到了余生镇,他们也不能闲着,还要营建围墙,挖掘战壕,以防有意外发生。虽然黄巢军发现余生镇的可能性很小,但也不能不设防。
第二天一早,黄巢军的先头部队就到了武功县外围。他们发现,武功的唐军竟然没胆出城野战。在心里,就已将忠武军看扁了一分。
齐军的统帅叫黄揆,是黄巢的堂弟。虽然也是盐贩出身,但随着他哥打遍了大半个中国,早就谙熟军伍。
距离武功县越近,黄揆越压慢了行军的速度。他怕前方有埋伏。
果不出黄揆所料,在距离武功县仅有两里远的时候,前方忽然出现了一支唐军,人数不多,大约只有五百人。但装备却是参差不齐,阵型也松松散散。虽然张牙舞爪,敲锣打鼓的攻了过来,却只一阵箭雨,就被射得溃散。黄揆哈哈大笑。
“这么拙劣的诱敌之计,竟然也拿出来用!没想到杨复光也是拾人牙慧之辈。这一招郑畋早就用过了!”
原来,当初尚让打凤翔时,在龙尾陂,郑畋用的就是这招。当时尚让以为郑畋一介书生,真的不会统兵,因而军容不整。遂轻敌冒进中了埋伏,被打得大败。然而打那之后,黄巢军上上下下几乎无人不知龙尾陂之败的详细经过,很多将领再不会轻易中诱敌之计了。
黄揆高声喊道:“传我的命令,任何人不许追击!保持阵型,齐头并进!”
肖虎领着五百辎重兵,一边往武功撤退,一边自言自语道:“老子这不是诱敌之计,老子只是在拖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