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荡荡的舰队停靠在临湘城边,一队队将士下船列队,一片繁忙。“甘”字大旗迎风招展,甚是威风,这是新任湘州刺史甘卓的将旗。
甘卓字季思,东吴名将甘宁的曾孙,年岁与陶侃相仿,在江东资历更老。甘卓打仗和主政都中规中矩,堪用却不突出,无论是地位还是职务,一直都在陶侃、周访之下。
早年陈敏据扬州反,甘卓被他拉上了贼船,还结成了儿女亲家。后来在其他江东人士的逼劝下,甘卓才幡然醒悟,协同诸军剿灭了陈敏。甘卓虽未因此获罪,名声却大受影响,还留下了缺少主见的骂名,成了其难以启齿的痛处。
甘卓与王敦、陶侃等人很熟,在一起打过不少仗。说句公道话,甘卓没主见的骂名一点都不冤,王敦深以为然。与周访、陶侃不同,王敦从未在甘卓身上感到过威胁,也正是这个原因,朝廷调任甘卓来湘州时,王敦一点异议都没有。
按照王敦的估计,甘卓虽不愿跟着造反,但只要略施手段,就有可能拉下水,最起码也能保持中立。王敦自认远在陈敏之上,他能做到的事,自己没理由做不到。
此外,甘卓本是要接周访的班,就任豫章太守,他调任湘州后,这个位子就空了。于是王敦安排从弟王棱接任豫章太守,相当于跟朝廷做了笔交易,拿湘州换来了豫章郡。
两晋时期,江南开发还不充分,繁华之地以长江两岸为主。在江州境内,又以武昌、豫章二郡最富足,坐享船舶之利,赋税收入几占江州之半。之前武昌太守是陶侃,豫章太守是周访,王敦身为江州刺史,却一直束手束脚。
后来陶侃调任荆州,王敦顺势得了武昌;周访调任梁州后,王敦又将豫章攥到了手里,终于掌控了整个江州。王敦高兴的移镇武昌,朝廷新得湘、梁二州,都十分满意;甘卓无功受禄,更是意外之喜。唯有陶侃一肚子委屈,有苦难言。
陶侃一心想主政湘州,乐颠颠跑去找王敦商量,本以为十拿九稳,谁料枝节横生,差点丢了性命。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按在地上,陶侃想想就丢人,临走的时候,世子陶瞻还被王敦扣为参军,摆明了是要作人质。
陶瞻还是周访的女婿,王敦有意一石二鸟,以此威胁两人。但陶侃妻妾成群,儿子就有十几个,并不很在乎,周访也不至于被女儿束住手脚。有陶侃、周访两人在,王敦轻易又不敢动陶瞻,因此威胁的效果大打折扣。
其实陶侃仍心存侥幸:在他看来,王敦若能助他得到湘州,尽释前嫌未尝不可。有了这点心思,陶侃将儿子当做了筹码,用来向王敦示好,希望换来湘州刺史之位。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诏书下来后,陶侃被派到广州接任刺史,那可是岭南烟瘴之地,历来是发配流放的地方,这与贬黜有什么区别?先前算计都化为泡影,陶侃仿佛挨了一记重拳,嘴都气歪了,可谓坑了儿子又丢官。
陶侃郁闷了好几天,才渐渐缓过劲来,甘卓恰在此时过来接任。
带着沉闷的笑容,陶侃不情愿的与甘卓交接,连句多余的寒暄都没有。甘卓一脸的歉意,机不择时的安慰陶侃,反弄得陶侃更加腻烦,苦痛无比。
好容易交接完毕,陶侃带着哀伤离开临湘城,前往城外自己的营寨。刚入营寨,都尉杨举就迎了上来,陶侃看了他一眼,问道,“出发的准备怎么样了?”
杨举恭敬的说道,“请将军放心,一切顺利。只是……咱们真的要去岭南了吗?”
见杨举神神秘秘的,陶侃有些疑惑,觉得他似乎话里有话。于是陶侃反问道,“各军不都知道了吗?朝廷诏命如此,我有什么选择?怎么了,你有什么顾虑吗?”
杨举闻言有些局促,低头说道,“父母在,不远游。岭南偏远,此去不知何时能回。家母年高,实在不忍远离,近日倍感煎熬,特来向将军辞行,还望见谅!”杨举说完,带着歉意深施一礼。
陶侃身子一僵,眼窝带着眉头聚拢在一起,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无奈。
微微一想,陶侃断定杨举的话半真半假,家母年高什么的不过是托词,不想去岭南才是真的吧!再深入一想,陶侃意识到,有这种想法的人当不在少数,毕竟他自己都不想去。
陶侃伸手拍了拍杨举的肩膀,说道,“你的情况我能理解,跟随我这么多年,我不会为难你。你也别太急着走,马上就要召开军议了,你再来参加一下,可好?”
听陶侃的意思,似乎有答应的趋势,杨举赶紧点头应允,忙不迭的说好话。陶侃则苦笑着应酬,同时吩咐人去召集众文武,一起来召开军议。
军议很快开始了,陶侃原本宽敞的大帐里,或站或坐挤满了人,文武分列两旁,济济一堂。人员到齐后,陶侃目光扫过众人,只见有人一脸淡然,也有人心事重重,还有人愁眉苦脸。
陶侃说道,“诸位都该知道了,我被调任为广州刺史,大军不日就要开拔,前往岭南。”
话音刚落,大帐内立刻炸开了锅,众文武交头接耳嘀咕起来,陶侃不动声色,静静听着。不一会儿,嚷嚷声渐渐停息,人们看向陶侃,似乎都有话要说,也有人低头默不作声。
见此情景,陶侃说道,“岭南烟瘴之地,蛮越出没,有人不想去很正常,我能理解。只是朝廷调令在身,我不得不往,诸位若想辞行,还请尽早。”陶侃说着把手一摆,做了个请的姿势。
众人面面相觑,犹豫一会儿之后,几个将校站了出来,侧着头供手一揖,不敢看陶侃的眼。
陶侃点点头,和颜悦色的说道,“好,你们都可以走了,日后若能再续前缘,陶某三生有幸。”陶侃说罢,起身向那几个将校施了一礼,几人受宠若惊,慌忙还礼。
见此情景,又有几个人莫不吭声的出列,拿眼角偷偷瞟向陶侃,看样子也想走。陶侃脸色微变,轻叹口气说道,“诸位何需迟疑?是没想清楚还是抹不开面子?要不这样吧,给大家三天时间想明白,免得将来后悔,三天之内陶某绝不阻挠。”
陶侃说罢,解散了军议,转身回了内帐。<>